关于印发《湖南省户外运动产业发展规划(2023—2025年)》的通知
来源: | 作者:中体青少年认证中心 | 发布时间: 2024-01-10 | 159 次浏览 | 分享到:

湖南省户外运动产业发展规划(2023—2025年)

 

“十四五”时期,是推进体育强省建设的关键时期,也是推动体育产业成为全省新经济增长点的关键阶段。为贯彻落实《户外运动产业发展规划(2022—2025年)》,以及《湖南体育强省建设规划(2020—2030年)》《湖南省体育产业发展规划(2022—2025年)》,促进和扩大体育消费,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户外运动需求和美好生活向往,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制定本规划。

 

一、户外运动产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户外运动已成为当下越来越多人的休闲新选择,户外运动产业实现较快发展。一是户外场地设施逐渐完善。截至2022年底,湖南省包括户外休闲健身场地在内的各类体育场地共17.35万个,场地面积14621.45万平方米,人均2.20平方米。二是户外运动产品供给日趋丰富。湖南已初步形成覆盖水陆空多空间的户外运动项目(产品)体系,以皮划艇、摩托艇、桨板、钓鱼、登山、徒步、骑行、马拉松、飞拉达、高空蹦极、滑雪(草)、露营、赛车、马术、滑翔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户外运动项目蓬勃发展。三是户外赛事渐具影响力。张家界“世界翼装飞行锦标赛”渐具世界影响力,长沙马拉松和常德马拉松已升级为世界田联标牌赛,“走红军走过的路·徒步穿越大湘西”已升级为国家级赛事。

 

当前,湖南省户外运动产业尚处于发展初期,还存在一些短板和薄弱环节,户外运动基础设施不足,市场主体亟待培育,赛事与节庆活动品质有待提升,相关专业人才有待扩充,政策支持力度有待加大,安全监管机制与救援体系有待健全,产业统计制度与标准体系亟待建立。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拓宽“两山”理念转化路径,全面落实国家《户外运动产业发展规划(2022—2025年)》目标和任务,锚定“三高四新”美好蓝图,充分发挥我省山地、水域、空域等自然环境优势,以户外运动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户外运动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持续激发户外运动市场活力,释放户外运动消费潜力,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户外运动需求,为建成体育强省、健康湖南贡献力量。

 

(二)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惠民利民。大力发展各类户外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与福祉,满足健康美好生活需要;加强户外运动产品和服务的有效供给;促进户外运动制造业和服务业健康发展。

 

创新驱动,融合发展。创新体制机制,加快建立户外运动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推动户外运动产业从资源和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加强数字赋能体育,推进户外运动与教育、文旅、卫生、科技、传媒、金融、农业等产业的深度融合,将户外运动产业打造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消费引领,市场主导。加大全民健身宣传力度,培育户外运动消费理念,丰富户外运动消费业态,创造户外运动消费新需求。完善户外运动消费政策,拓展消费平台,释放消费动能,壮大消费市场规模。健全户外运动产业市场体系,优化投融资与营商环境,引导和激励社会资本投资,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绿色为根本,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进“绿水青山转换为金山银山”,在尊重湖南省城乡自然山水脉络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发展户外运动产业,科学合理利用自然环境,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引导户外运动项目绿色开发,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严守规范,安全发展。加强规范管理,建立户外运动标准,健全救援体系;强化对户外运动风险的认识,增强风险防范意识,严格落实各项安全防控措施,落实各方责任,加强户外运动赛事活动安全监管,为户外运动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三)主要目标

 

到2025年,户外运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基本形成供给与需求有效对接、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产业与生态协调发展、结构进一步优化、产品与服务品牌彰显、业态与模式持续创新、市场主体逐步壮大、安全体系逐步完备、人才供给充足、统计体系与行业标准逐步健全的发展格局,户外运动产业总规模超过1000亿元。

 

到2035年,户外运动产业规模更大、结构更优、动力更强、活力更足、发展更安全,成为促进人民身心健康、提升群众获幸福感、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和体育强省建设的重要力量。

 

三、空间布局

 

(一)“一核”引领

 

打造以长株潭为户外运动产业核心增长极、户外赛事名城、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在长株潭“绿心”大力建设全民健身绿色户外运动基地、户外运动产业总部基地和绿心中央运动公园等重点项目;打造长株潭户外运动综合服务体、户外运动用品和智能制造、户外运动时尚、运动会展等综合产业集群;提升现有航空飞行营地的设施质量和接待水平,新建一批业态多元、互补性强的航空飞行营地,成为全省户外运动产业发展新标杆。

 

(二)“四区”推动

 

1.打造环洞庭湖水上户外运动、水上运动器具装备制造与航空运动产业集聚区。利用“一湖四水”构建环洞庭湖水上和陆上户外运动和赛事生态圈,着力发展水上运动训练、水上休闲、游艇渔具龙舟浮标制造、滑翔体验、直升机观光等户外运动。依托岳阳的红色文化、常德的抗战文化、益阳的茶马古道与水运文化等优势,着力打造水上运动休闲与抗战文化、茶马古道文化体验相结合的产业集群。

 

2.打造“大湘南”山地与航空运动产业集聚区。依托衡阳的山川地貌、抗战文化、祝融文化等优势,着力打造山地航空户外运动、体育赛事圣火采集与抗战文化相结合的户外运动产业集群;依托郴州的山水资源、长征文化等优势,着力打造山地户外运动项目、水上运动训练与休闲项目相结合的户外运动产业集群;依托永州的山地资源、长征文化和茶马古道资源,着力打造山地户外休闲与康养体验、重走长征路和茶马古道相结合的户外运动产业集群。

 

3.打造“大湘中”山地户外运动、运动服装与装备制造产业集聚区。依托娄底、邵阳的山川地貌优势,着力发展山地户外运动、推进水上与航空运动产业发展。整合娄底、邵阳二市的运动服装与装备制造优势,打造运动服装与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培育运动服装国际品牌,形成多元化高端户外运动装备产业聚集区。推动打造国家体育先进制造业科技创新中心。

 

4.打造“大湘西”世界知名体旅融合产业集聚区。依托张家界的山川地貌优势,着力打造高空蹦极、飞拉达、攀岩等户外运动和翼装飞行锦标赛等赛事;依托怀化地处雪峰山腹地和长征文化浓厚的优势,着力打造徒步、登山、露营等山地户外运动和“荣耀雪峰·徒步雪峰山”品牌;依托湘西州的山地、矮寨大桥与民族特色资源等优势,重点打造高空蹦极、飞拉达、攀岩等与民族特色户外运动相结合的产业集群。

 

(三)“三带”支撑

 

发挥武陵-雪峰山地区独特自然风光和湘西民族风情的优势,打造独具湖湘特色的“文旅+体育”产业示范区,构建“武陵-雪峰山户外运动产业带”。以雪峰山、天子山、天门山、崀山、南山国家公园、德夯大峡谷等自然风光和老司城、矮寨、十八洞村等民族风情为依托,规划精品户外运动线路,打造汽摩运动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产业集群;依托森林、河湖、古道等,建设绿色森林步道、江湖骑行健走步道、历史文化古道与长征步道,在湘西、怀化、娄底、邵阳、益阳等布局航空飞行营地,打造山地户外、航空运动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产业集群;配套建设好山地户外营地、自驾车旅居车露营地、帐篷露营地、青少年营地、步道营地、徒步骑行服务站等设施。

 

以南岭-罗霄山脉为依托,打造省际体育产业合作示范区、省际红色体育旅游合作示范区,构建“南岭-罗霄山户外运动产业带”。连接武陵-雪峰山地区的绿色森林步道、江湖骑行健走步道、历史文化古道与长征步道,打造贯通全省、连接省外的步道网;结合罗霄山、南岭、苗岭、武陵山国家森林步道路线开展步道建设。做大做强永州香零山、郴州白云仙、衡南县运通、岳阳中洲通航等低空飞行营地,形成布局合理、有效供给充足的航空飞行运动网。

 

以洞庭湖为中心,打造“环洞庭湖户外运动产业带”。依托现有水上运动基地,主要开展游泳、漂流、赛艇、皮划艇、摩托艇等休闲、赛事和培训。实施“水上运动+”“+水上运动”战略,延长水上运动产业链。根据水网密布、河湖众多的特点,重点打造洞庭湖水域便民利民水上运动休闲度假区;建设岳阳洞庭湖水上户外运动休闲基地、汨罗国际龙舟竞渡基地、益阳南洞庭湖水上运动基地等;培育和唱响中国新能源汽车拉力锦标赛、环洞庭湖自行车赛和马拉松、汨罗端午节国际龙舟世界杯等赛事;加强环洞庭湖户外运动产业区域协作。

 

(四)“四网”发展

 

步道网。以潇湘健身步道为基础,沿武陵-雪峰山脉、南岭山脉、罗霄山脉的线状主线走向,以及湘、资、沅、澧四水的线状主线和洞庭湖水域的环状主线布局,连接罗霄山、南岭、苗岭、武夷山国家森林步道路线,构建“红色文化”“少数民族风情”与“历史人文”步道网络体系。在人口相对集中的城市、乡镇的山水景区周边建设登山、骑行和健走步道,鼓励将一些适宜的马拉松和自行车赛事的赛道通过改造优化成为日常骑行道,最终形成全省四通八达的骑行网络。

 

自驾网。以全省现有的汽车自驾营地为基础,以各市州重要旅游景区(点)、度假区为主要节点,以旅游干线公路为主线,打造“红、绿、蓝、橙、古”主题特色鲜明的旅游公路线路,推进全省统一的旅游公路标识,提升自驾出行服务品质。鼓励在各市建设一批汽车自驾营地及配套设施,并与周边区域自驾网络相融合,进一步完善自驾服务设施,提升通达性和服务质量,逐步形成自驾网络体系,为我省汽车自驾运动产业赋能。

 

水上运动网。依托全省的水域资源,以“一湖四水”为核心,陆续建成规模较大、互补性较强的水上运动基地(中心);根据不同水系适宜的运动项目和发展基础,重点发展优势项目,策划包括龙舟、皮划艇、赛艇、桨板等项目在内的水上运动赛事,形成水上户外运动网,为我省水上运动产业赋能。

 

航空运动网。以全域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试点为契机,以全省通用机场网为依托,优化航空飞行营地的布局和供给结构,提升航空飞行营地的服务质量和水平,支持建设便捷的航空飞行网络,形成东、西、南、北、中布局合理,航空运动产品互补,能满足多元航空运动需求的航空飞行营地网络。


四、主要任务

 

(一)推进户外基础设施建设

 

以各类户外运动项目为“基点”,通过各类健身步道、骑行道、绿道等“线状”道路将“点状”项目有机串联,形成设施完备、项目多样、氛围浓厚、全域覆盖的“面状”空间,围绕县城及以上城市形成以“1小时户外体验圈”。划定合理区域开展户外运动试点,进一步加强山地、水上、航空、汽摩、冰雪等场地设施建设,建立与全省衔接的“点、线、面”立体、多元的户外运动基础设施网络格局。加强户外运动场地设施运营管理,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提升场地设施运营水平。引导各地通过新建或设置临时性体育设施等方式,支持社会力量投资建设和运营户外运动服务综合体。积极探索管办分离、公建民营等运营管理新模式,强化政府要素保障能力,保障企业市场化运营灵活度,提高户外运动营地及配套设施的建设运营效益。

 

(二)丰富户外运动产品供给

 

1.丰富户外活动产品。着力打造以区域特色和地方文化为主题的户外运动会和户外运动节,重点推广徒步、骑行、游泳、垂钓等普适性户外运动产品,积极推广露营、攀岩、山地越野、漂流、皮划艇、摩托艇、帆船、潜水、滑雪等适合不同人群的特色户外旅游项目,鼓励发展运动飞机、热气球、滑翔、飞机跳伞、航模等航空运动项目。积极引导高尔夫、马术等其他户外运动项目降低参与门槛,逐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多层次、多样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加强AR/VR等智能技术应用,打造沉浸式户外运动体验空间,实现户外运动场景感知化、运动体验数据化、运动展示互动化、运动社交情境化。加大群众喜闻乐见、方便参与且趣味性强的“微运动”项目研发力度,鼓励开发在线健身、线上赛事、智慧场馆等消费新模式。

 

2.打造特色赛事品牌。全省着力构建“顶级赛事引领、专业赛事推动、业余赛事普及”的户外运动赛事体系,力争形成精品赛事、重点赛事、“一项一品”赛事和潜力拓展赛事协同推进的户外运动赛事良好发展局面。着力培育一批国际级品牌赛事,打造一批具有国家影响力、国内知名的品牌赛事。围绕“江”(湘、资、沅、澧等)、“湖”(洞庭湖、东江湖、柳叶湖、清江湖等)、“山”(武陵山脉、雪峰山脉、崀山、衡山等)、“道”(潇湘健身步道、茶马古道、岩道水道驿道等),形成“一项一品”“一地一品”的湖湘特色鲜明的大众户外运动品牌赛事格局。


(三)优化户外运动产业结构

 

1.加快户外制造业转型升级。打造娄底、邵阳、永州为户外运动装备制造产业集聚地,着重发展户外运动服装、智能穿戴运动装备制造;建设户外体育装备制造基地,着力发展智能户外高端设备制造、智能户外运动场地建设。做大做强临湘钓具生产、益阳船艇制造、长沙户外运动地面用材料制造,形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户外运动装备研发和制造高地。鼓励户外运动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创建户外运动用品研发制造中心,加强科技成果转化。

 

2.推进户外运动服务业提质增效。发展户外竞赛表演业、健身休闲业、户外教育与培训业、户外节庆与会展、户外旅游、户外创意营销、户外用品研发设计、网络营销等业态,构建户外运动服务业发展体系。围绕户外创意、户外会展、户外用品研发设计等领域,打造长株潭户外生产性服务业中心;打造湘西特色户外产业集聚区、湘南户外制造服务业拓展区、环洞庭湖户外服务业协作区。利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5G等先进技术手段,打造湖南省全域户外运动智能信息服务平台,开发手机应用程序、智能终端等产品,建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户外运动新模式。

 

3.推进户外运动产业融合发展。鼓励张家界市、郴州市、岳阳市、衡阳市、永州市等传统景区融入户外运动元素,大力推进户外运动与文旅融合发展,建设一批以户外运动为特色的品牌体育旅游目的地。加强户外运动与教育融合,有序发展户外运动教育与培训市场。充分利用和挖掘康体大数据,推动户外与健康服务融合发展,发挥户外运动在防病、治病、康复等方面的作用。鼓励户外产业与文化创意、传媒、会展等产业交融,增强文化内涵和创意能力。


(四)培育户外运动市场主体

 

1.培育扶持一批户外运动骨干企业。支持户外运动企业创新发展,吸引国内外著名户外运动产业公司区域总部、运营中心、营销中心和研发中心落户。培育一批具有自主品牌、创新能力好、竞争实力强的本土户外运动骨干企业,促进户外运动产业趋于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发展。鼓励骨干企业联动中小企业形成产业联合体,覆盖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营销推广、运营管理全领域产业链,打造优势产业集群。建设湖南省中小微户外运动企业培育库,引导中小微户外运动企业特色化发展、专业化运营、精细化管理,培育一批细分领域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瞪羚”企业和“隐形冠军”企业。

 

2.加强户外运动社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户外运动社会组织积极作用,加强单项户外运动协会、行业和人群体育协会专业化服务能力建设,按照政社分开、管办分离原则,加快推进户外运动社会组织社会化、实体化改革。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兴办户外运动社会服务机构。鼓励户外运动社会组织积极举办或承办户外赛事、组织相关户外培训与指导等,提升户外运动产业的服务能力和水平,鼓励满足条件的社会组织承担部分政府管理户外运动项目或活动的职能。加大政府向户外运动社会组织购买服务力度,建立多元投入的户外运动社会组织保障机制。


(五)释放户外运动消费潜力

 

1.引导消费理念,激发消费潜力。发挥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消费示范城市作用,将户外运动消费作为促进体育消费的重要内容。鼓励各户外运动运营方积极建设户外运动展厅、户外运动博物馆等文化类设施,充分利用多元传媒手段,广泛宣传户外运动的知识和方法,推介各类户外运动场所和消费信息,利用体育明星、网络红人效应扩大户外运动宣传效果,积极引导和激发居民消费意愿,促进居民转变消费观念,增强公众积极参与户外运动的意识,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形成浓厚的户外运动参与意识和正确的户外运动消费理念。

 

2.创新消费新业态,引领消费新体验。打造以集观赛服务、运动社交、纪念品售卖、粉丝俱乐部活动等于一体的复合型消费场景,促进赛事流量加速向经济增量转化。积极打造户外运动+文旅消费场景,引导和支持各地开展融合文体旅多业态的消费季、消费月活动,推动观光式、休闲型旅游向体验式、运动型旅游转变。积极举办湖南体育旅游节、各类体育器材设备和体育产品会展,支持户外运动企业参展参会。鼓励有条件的户外运动场所延时经营,挖掘夜间户外运动消费潜力。支持国内外体育品牌企业的新品首发、首展、首秀。鼓励企业创新户外运动用品柔性制造与个性化设计,研发智能穿戴、智能跑步装备、智能骑行装备等智能户外运动新产品。支持打造“智能户外装备+运动健康服务”的“产品+服务”应用。鼓励将户外运动装备门店打造成为沉浸体验中心、创新科技展馆和品牌文化中心。

 

3.提升户外运动普及度,扩大户外消费人群。大力推广适合公众广泛参与消费的户外运动项目,积极引导具有消费引领性的户外运动重点项目健康发展,增加户外运动参与人口基数。大力推动户外运动进校园、进社区、进家庭,提高户外运动爱好者技能水平,增强消费者黏性。推动“户外运动进校园”活动,加强青少年户外活动指导,普及青少年户外运动知识和技能,培养青少年参与户外运动的习惯。支持大中小学校开展户外运动课余训练、竞赛活动。支持户外运动社会组织为学校户外运动技能培训、训练和赛事活动提供指导,与高校通过校企合作模式开发户外运动技能培训课程。鼓励企业开展员工拓展培训和团队建设活动,逐步扩大户外运动市场消费群体。

(六)健全户外运动安全管理体系

 

1.加强户外运动安全防控。建立户外运动安全分级管控体系,强化高危和重点户外运动项目监管,规划建设户外事故预警、报警和应急救援系统。建立健全户外运动赛事活动安全工作机制,制定各类风险与突发事件的安全风险防控方案和应急处置预案,落实安全主体责任。加强对赛事活动组织者及从业人员在应急救援、防止运动伤害、防范安全风险等方面的专业培训。加强户外运动集中区的安全信息警示管理,完善风险多发区域的安全警示、紧急救援、消防、安全防护等标识信息,布局与完善户外场地沿途救援点,打造可提供安全监测、紧急求救、救援协调等技术保障的户外运动参与者信息管理和行迹追踪系统。加强与林业、交通、应急救援等部门的沟通和联系,完善相关预警系统,避免意外事故发生。

 

2.打造安全急救网络。建立健全同旅游、医疗卫生、公安、消防等部门的协调机制,加大对户外运动安全教育、救援等工作力度,强化预警、控制、救援、装备、保险应急演练,妥善处置各种安全突发事件和紧急救援工作,推动建立政府救助与商业救援相结合的山地户外运动紧急救援模式,鼓励组建户外运动救援志愿者队伍,加快建立和完善集救援、医疗、运输一体化的全方位水陆空应急救援服务体系。鼓励各级红十字会、应急管理、消防等部门,举办户外运动应急救护培训班,组织开展常态化的区域性户外运动救援技能交流活动,提高应急救援和救护能力。

 

3.完善户外运动保险。鼓励保险公司完善保险制度,适度增加户外运动险种,适当扩大保险范围,不断完善户外保险系统,为参与者提供更多险种,以提供更全面的保障。鼓励户外运动企业和保险公司达成深度合作,针对不同的户外运动项目和不同年龄段人群,专门制定保险方案,或者结合户外运动路线加以整合包装,提供“一站式”保险方案,为户外运动参与者解决后顾之虑,降低户外运动组织者风险。


(七)加强户外运动人才培养

 

1.加强人才引进与培养。制定户外运动人才引进指导意见,重点抓好急需紧缺高层次户外运动人才引进和培养。培育熟悉户外运动场地、品牌名称、活动安全等领域的法律专业人才,增强企业的法律意识。加强户外运动发展战略和基础理论研究,壮大户外运动研究人才队伍,提高科学决策水平。建立户外运动专业运动员可持续发展机制,鼓励和支持退役运动员从事户外运动产业,扩大专业人才队伍。

 

2.创新户外运动产业人才培养模式。引进一批在户外产业研究领域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机构,建设一批集学历教育、人才实训、技术技能创新的多功能户外运动现代学徒制试点。实施“户外运动英才培训项目”,鼓励有条件的高校、科研院所及体育企业等加强合作,设立户外运动产业专业,成立户外运动教学、科研和培训基地,开展各类户外运动职业教育和培训,培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推动产业发展需求侧与学校人才供给侧紧密对接。

 

3.开展户外运动职业培训。实施全省户外运动从业人员的职业轮训活动,提升户外运动管理人员、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和服务水平。支持开展户外运动项目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培养高质量的户外运动社会体育指导员。


(八)促进户外运动产业协作

 

1.省内产业协同联动。以推动户外运动产业发展为重点,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加强区域间产业协同发展,协同举办户外运动赛事与活动,协同推动全省户外运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发挥社会组织平台作用,促进省内户外运动企业间、其他体育产业企业与户外运动企业间的行业信息、运作经验等交流共享,推动行业内部合作共赢。

 

2.省际产业协作联动。构建户外运动产业跨区域长效合作机制,推动与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产业协同、资源共享,形成优势互补的户外运动区域协同发展新格局。继续深化已有的湘赣合作,落实落细《湘赣边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总体方案》,协同区域内部分工合作,开展多种形式的户外运动产业技术合作,促进区域成果共享,释放户外运动发展潜能。积极推动建设湘鄂渝黔四省市户外运动合作联盟,共同推进武陵山区域户外运动的产品开发、市场管理、公共服务、应急处置等专项工作。积极对接国外优质户外项目,引导省内户外品牌走出国门,支持户外运动基地承办国际赛事,形成常态化、便捷化的户外运动的“双循环”发展新格局。


(九)建立产业统计与标准体系

 

1.探索开展户外运动产业统计工作。探索建立规范的户外运动产业统计指标体系,建立健全户外运动产业数据采集工作机制和信息发布制度。建立健全统计数据质量管理办法,不断提高统计数据质量,为推进我省户外运动及相关产业发展提供统计保障。

 

2.加强户外运动标准化建设。建立健全户外运动场地设施建设、开放、管理和服务标准,优化运营定位、服务项目、经营内容和岗位规范,提高运营管理水平。鼓励支持企业推广应用体育用品、体育装备和体育器材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增加标准有效供给。落实户外运动赛事办赛指南、服务规范、参赛指引,明确举办基本条件、规则、程序和重点环节工作规范。探索制定户外运动培训机构设置标准、准入方式,切实加强培训机构管理。推动户外运动社会组织标准化建设,开展标准研制和标准化试点。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建立户外运动产业发展的协调机制,由省体育局牵头,发改、财政、教育、工信、自然资源、交通运输、住建、农业农村、林业、水利等相关部门参与,协调各方力量,形成工作合力,切实加强规划实施的统筹协调、重大项目开发方面的资源共享、要素整合、优化配置,做大做强户外运动产业。

 

(二)完善配套政策

 

切实落实国家支持体育产业发展的各类优惠政策。积极保障户外运动产业发展用地空间,引导户外运动产业用地控制规模、科学选址,并纳入地方各级国土空间规划中合理安排;对使用荒山、荒沟、荒丘、荒滩以及废弃矿山等土地建设户外运动场地设施的项目,优先安排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在符合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相关法律法规、管控要求和项目准入制度的前提下,在部分有条件的自然保护地划定合理区域开展自然资源向户外运动开放试点,建立健全自然保护地开展户外运动的监管制度。

 

(三)优化资金投入

 

鼓励有条件的市(州)、县(市、区)设立户外运动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统筹现有资金渠道,对户外运动发展给予支持,对培育创新型、示范性户外运动项目的市场主体实施奖补激励机制。健全政府购买公共户外运动服务的相关政策,合理运用彩票公益金对户外运动相关项目给予必要资助。引导社会资本以投资、参股、控股、并购等方式参与户外运动项目建设,支持户外运动中小微企业和初创企业发展,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开发适合中小微户外运动企业的信贷品种和金融产品,支持有条件的户外运动企业挂牌上市。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拓宽对户外运动行业参与主体的信贷投放,加大信用担保机构对户外运动企业和项目的担保力度。

 

(四)强化监督管理

 

建立健全高危险性户外赛事活动省、市、县三级安全监管组织架构,明确高危险性户外赛事活动赛前申报审批、风险评估、组织规范、各项保障等工作要求,健全赛前风险评估、赛中监管服务与赛后总结评价相结合的安全监管和服务机制。建立山地户外运动市场信用体系,发布警示名单和推行“红黑榜”制度,强化多部门联动综合执法,创造公正公开、平等竞争、运行有序的户外运动市场体系。鼓励户外运动社会组织建立有效的自我约束机制,分类有序推进各级组织社会化、实体化、规范化、专业化发展。

 

(五)落实督查考核

 

建立规划的动态监控评估维护机制,加强规划目标、指标和重大项目实施情况的跟踪监测,对规划目标和任务实行动态评估、动态调整与维护,并将相关工作成效纳入各部门和单位绩效考核,协调解决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完善规划实施公众参与机制,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定期组织开展规划实施情况评估和经验总结与推广工作。